<menu id="w8yyk"><menu id="w8yyk"></menu></menu>
  • <dd id="w8yyk"><nav id="w8yyk"></nav></dd>
    <menu id="w8yyk"></menu>
    <menu id="w8yyk"><code id="w8yyk"></code></menu>
    <menu id="w8yyk"></menu>
    <xmp id="w8yyk">
    <xmp id="w8yyk"><nav id="w8yyk"></nav>
  • 網站首頁 > 物聯資訊 > 技術分享

    C++11的for循環,以及范圍Range類的實現

    2016-09-28 00:00:00 廣州睿豐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閱讀
    睿豐德科技 專注RFID識別技術和條碼識別技術與管理軟件的集成項目。質量追溯系統、MES系統、金蝶與條碼系統對接、用友與條碼系統對接

    C++11支持range-based for循環。這是一個很方便的特性,能省挺多代碼。以下代碼就能很方便的遍歷vector中的元素,并打印出來:

    1 2 3 4 5 6 7 8 std::vector<int> int_vec; int_vec.push_back(1); int_vec.push_back(2); //如果要修改int_vec中的元素,將變量x聲明為 int& 即可 for (int x: int_vec) {     std::cout << x << endl; }

    可以遍歷的對象包括:

    • 數組。(不包括指針)
    • 定義了begin()和end()方法,且返回該方法返回迭代器的類對象。(STL 中所有容器都可以)

    (對于動態生成的數組的遍歷,用下面介紹的Range類也能省不少代碼)

    參考http://en.cppreference.com/w/cpp/language/range-for 可知,

           語句 for ( range_declaration : range_expression) loop_statement

    與以下語句作用等價:

    1 2 3 4 5 6 7 8 9 {     auto && __range = range_expression ;     for (auto __begin = begin_expr,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__end = end_expr;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__begin != __end; ++__begin) {         range_declaration = *__begin;     loop_statement     } }

    對于可遍歷的類對象,__begin和__end分別由類的begin()和end()方法產生。且由于__range變量是右值引用,如果range_expression的結果是右值,其將會在循環結束后析構。


    這樣,C++11終于支持了這種現代編程語言都支持的遍歷方式了。但是,無論是語法還是標準庫都不支持對具體數字的遍歷,比如python中的 for i in xrange(1,5)語句中,x將連續取[1,4]中的值。(Boost庫有irange類可以滿足這個需求,但是下面會討論下我的實現)

    最直接的方法,就是寫一個函數,返回一個vector<int>對象,其元素為從begin到end的值。但這樣每次循環時都得構造一個這樣的對象,略慢。

    從標準來看,如果一個類要支持這樣遍歷,至少得有begin()和end()方法。在for循環的初始化部分,調用了這兩個方法之后,就沒這個類啥事了——都是迭代器的事。所以很自然,從迭代器上下手。這個迭代器必須支持三種操作:!=,前綴++,解引用。有沒發現,如果這個“迭代器”是個int數值的話,上面循環中的__begin!=__end;++__begin語句就是一個非常自然的實現。現在的目標很簡單了:這個“迭代器”不遍歷容器中的每個元素,而就是一個簡單的int數值的封裝。對其解引用將返回這個數,而比較和自加操作均對這個數進行操作。


    有想法之后,實現起來就很容易了。首先定義一個仿迭代器 FakeIter ,其對一個數值進行封裝,并重載必須的操作符。

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class FakeIter {     typedef long _VType;  //數值的類型為long。當然了,也可以寫個模板出來 public:       explicit FakeIter(_VType val)         :value_(val){}       bool operator != (const FakeIter& other) const     {         return (this->GetValue()) != (other.GetValue());     }     _VType operator* () const     {         return GetValue();     }     const FakeIter& operator++ ()     {         ++value_;         return *this;     } private:     _VType GetValue() const     {         return value_;     }     _VType value_; };

    至于“容器”類的實現,就更簡單了:實現begin()和end()方法,并返回上面的FakeIter就好了。類中的方法加了一些cout語句,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循環執行時具體方法的調用過程,實際用時可以刪掉。

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class Range {     typedef long _VType;    //同樣,也可以弄個模板出來,但是就不方便用了 public:     Range (_VType begin_v, _VType end_v)         :begin_value_(begin_v), end_value_(end_v)     {         cout<<"Range::Range()"<<endl;     }     ~Range()     {         cout<<"Range::~Range()"<<endl;     }       FakeIter begin () const     {         cout<<"Range::begin()"<<endl;         return FakeIter(begin_value_);     }     FakeIter end () const     {         cout<<"Range::end()"<<endl;         return FakeIter(end_value_ );     } private:     _VType begin_value_;     _VType end_value_; };

    好了,試試看這貨有沒用:

    1 2 3 4 5 for (auto x: Range(1,5)) {     std::cout<<x<<endl; } std::cout<<"Loop end"<<endl;

    在vs2012及clang下輸出如下:

    Range::Range() 
    Range::begin() 
    Range::end() 




    Range::~Range() 
    Loop end

    嗯,如果把那些影響視線的輸出語句的注釋掉的話貌似能用了。現在要遍歷一個new生成的數組的話,只需用這東西Range個下標,世界就清靜了。

    但是,步長呢!好吧,貌似我暫時還沒這方面的需求。不過實現起來也很簡單:修改FakeIter類就可以了,可以增加一個表示步長的成員,然后再修改自加操作。更進一步,也可以加一個生成器方法,就能變成一個更通用的生成器了。配合C++11 lambda操作符,用起來也挺方便。

    RFID管理系統集成商 RFID中間件 條碼系統中間層 物聯網軟件集成
    最近免费观看高清韩国日本大全